【Digitimes專訪】富采李秉傑專訪(下):兩道天險 考驗富采多角佈局成果

韓青秀/電子時報    2021-11-08

晶電與隆達整合組成的富采投控2021年應可順利跨越突破300億元營收的關卡,董事長李秉傑有信心未來能夠達到20億美元。 符世旻攝

2021年拜蘋果(Apple)12.9寸iPad Pro及14寸、16寸MacBook Pro的新品光環之賜,Mini LED應用需求遍地開花,同時也吸引更多競爭者加入供應行列,在市場成長機會倍增與產業競爭加劇並起之際,富采投控董事長李秉傑對Mini/Micro LED的發展趨勢提出綜合分析,並對集團營運遠景擬定了二道「天險」關卡的目標。



 
GaN功率半導體市場預估

產業趨勢

問:如何看待Mini LED未來數年的發展趨勢?

答:我們預估2022年Mini LED市場需求將比2021年倍數成長,若其他客戶新案也加入,相信總量將超過倍數,加上業界要能夠全面達成符合IT應用需求的COB品質,速度也沒有那麽快,因此,2022年Mini LED產能不足的問題比產能過剩的更需要被重視。

至於電視應用,價格廝殺狀況可能會更嚴重,不過,電視對Mini LED顆數的總量需求龐大,將是去化產能的好途徑,由於COB與POB制程差異大,未來將需要采專線量產,等到了Micro LED階段,關鍵將不只是品質系統,更是整個製造系統的問題。

過去傳統LED電視推出,僅3年就達到60~70%市場滲透率,很快就進入成長高峰,但LED價格卻愈來愈差,不過我們並不認為Mini LED會100%取代既有產品,樂觀估計Mini LED背光滲透率約達30%,若以NB的1.6億台加上平板市場,估算IT市場總量約2億台,若Mini LED達成30%滲透率,約為6,000萬台,但2021年受到初期量產較晚影響,全年只供應約600萬~700萬台,這意味著未來至少有10倍成長空間,至於Mini LED電視將停留在頂級或旗艦機種,滲透率約20~25%。

問:LED產業要脫離多年來被外界認定的「慘業」,有哪些重要的影響因素?

答:如果Micro LED應用能夠順利如期起飛,未來數年LED產業將能樂觀期待市場成長光景,但若延後至2025~2026年才發酵,則可能有1~2年會比較辛苦,或出現市場青黃不接的銜接期。

過去晶電內部曾質疑Micro LED是否會在市場上成功,所以當時將全部資源集中在開發Mini LED,現在來看,我認為Micro LED系統產品是一定會出來,但成本能否下降將會是成功的重點。Micro LED路線圖也將類似於半導體發展路線。現在產業中的Micro LED主流量產規格是30×60µm,晶成半導體正在進入工程品階段,研發規格已經達到15×30µm,相當於一次減少75%面積,接下來將進入8×15µm,搭配8K4K解析度的大尺寸應用,從這樣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到技術不斷突破,也更加接近不同解析度規格量產的需要。

規劃與遠景

問:請談談富采2022年Mini LED擴產規劃?

答:目前有初步想法,不過仍待12月經董事會討論通過才能夠確定,大方向是臺灣產線擴充以IT類應用需求為主,國內廠區則鎖定國內內需客戶投入非IT應用的Mini LED產能,預計2022年整體Mini LED供應量將比2021年近倍數成長,這也顯示我們對於Mini LED各類應用都抱持樂觀看法。

Mini LED市場區隔將會兩極化:低價競爭vs.高品質,兩者取決於系統客戶要求,富采的目標是供應高端產品,等到設備折舊攤提完畢,生產成本降低之後,或許在成熟應用領域也能取得價格競爭優勢。
問:您對富採集團未來中長期營運目標為何?

答:2021年Mini LED營收比重可望達20~25%,到了2022年有機會提升至30%,但對富采來說,數個成長引擎將是必須,包括車用、傳感、新一代化合物半導體等領域都將陸續成長,營收比重雖然不一定很顯著,例如半導體代工營收不一定很大,但對獲利有很大幫助,由於化合物半導體應用平臺跨領域較多元,不易受到單一領域的消長造成太大營運衝擊。

2021年獲利表現最好的是四元LED,營收貢獻約新臺幣80億~90億元,Mini LED比重也達到2成、汽車比重約10%,相信在傳感應用也很快能達到10%,當化合物半導體營收也達到集團的10%,加上其他少量多樣的利基產品,將有助於營收在多個領域應用成長的平衡和持續推升。

晶電與隆達2020年營收合計約新臺幣220億元,2021年應可順利跨越第一個天險的關卡,突破300億元(相當於10億美元)。在營收較低時,各子公司初期的成長是可以靠著大家努力,藉由組織和公司制度性系統來達成;第二關的天險則是突破20億美元,這就必須要搭配很強的製造系統,整體供應鏈以及生態系統都在考量範圍內。

從長期目標來看,有信心富採集團能夠達到營收20億美元的目標,但達成的時間點仍有許多變數,前提之一就是Micro LED要能成功,提升LED用量與產品價格。此外,領先開發在新領域相對應的元件和模組技術,與品牌和系統客戶共同開發、實現應用,才能成為有價值的合作夥伴。

*以上新聞由Digitimes授權轉載